新加坡土地面积约718平方公里,总人口约560万人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加坡,环境污染严重,贫民窟遍地,工业发展落后。经过50余年的发展,新加坡成为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,其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均居亚洲第一,实现了高密度城市的高品质生活,是全球公认的城市国家成功典范。新加坡在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等方面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与成功经验,为我们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和启示。
建立城市建设的宜居度框架
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从三个维度衡量宜居城市建设的成果,即:具有竞争力的经济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、高品质的生活。同时,新加坡有关部门提出了有关城市宜居度的21项成果指标,包括住房拥有率、在市中心工作生活的人口数量、公园供给率、高峰时段交通拥堵、国有土地使用率、洁净饮用水源供给、空气污染指数达到“良好”的天数等方面。
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发展
新加坡规划体系包括概念规划、总体规划、发展指导规划三个层级。其中概念规划立足未来40~50年的发展目标,每十年进行评估优化;总体规划立足未来10~15年的发展目标,每五年评估优化。新加坡规划坚持五项原则:长算远略;有成效的辩论;有效执行;内置灵活性;系统的创新。
市区重建的经验做法
包括改进组织效率,建立市区重建局等;编制前瞻性的规划发展蓝图;修改规划法,引进土地发展费制度;制定新的土地征用法,赋予政府征用私有土地更大的权力和缩短征地过程;加快建设公共住屋,解决住屋短缺关键问题;政府牵头推动市区重建计划;引入私人企业参与市区重建。
社区治理与“小贩”管理
新加坡建立了国会议员、市镇理事会、基层组织三个层次的社区治理组织体系,坚持协商共治,激发社会活力;坚持人本理念,实施精细化管理与服务。
将“小贩中心”纳入城市规划。政府将街头无证摊贩移至统一规划的“小贩中心”内(通常建于组屋或交通交汇处附近);严格食品卫生管理,加强食品卫生教育;成立小贩工会,加强行业自律;针对流动摊贩,实行有序、有限制的开放政策。“小贩中心”已成为新加坡“国民食堂”,也是新加坡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“景”。
“花园城市”到“花园里的城市”
新加坡追求建设“花园里的城市”,使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,让花园从城市的点缀变为城市的轮廓。为实现上述愿景,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:建造世界级花园,营造更具活力的公园与街道景观,善用城市空间、见缝插绿,丰富城市中的动植物种类,提高景观及园艺业水平,联系社区、鼓励民众共同建造绿色家园等。